日前,2016年“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Design Award)颁奖仪式在新加坡举行,公司2013级工业设计专业员工陈旸、沙峰、李怡等同学的作品《Rear carrier+》凭着精巧的构思和创意获得“红点”设计概念奖。
事实上,该团队中的陈旸同学,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在国际顶级设计赛事中获奖。此前她曾在美国工业设计最高奖项“IDEA奖”和素有“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IF设计奖”中均有斩获。而“红点”设计大奖与德国IF奖”、美国“IDEA奖”并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从事设计行业的人,能够获得其中一个奖项已实属不易,陈旸同学在大学阶段一年当中就取得了国际设计大奖‘大满贯’更是难得!”陈旸同学的指导老师周妍黎、何灿群如是说。
工业设计专业的同学善于敏锐地抓住日常生活细节,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并提出自己的创新设计。陈旸同学发现自行车后架截面有限,不具备多种载物能力;自行车锁取放麻烦;钉纽扣这个生活中极为普遍却因为要穿针引线等一系列的问题给人们造成了困扰……正是由于她和团队成员深入洞察生活中的不便利,才有了在自行车载物架上增设滑轨的“红点奖”作品《Rear carrier+》、将自行车踏板与车锁合二为一的“IEDA”获奖作品《Bicycle Guardians》以及将钉钮扣与订书机相结合的“IF”获奖作品《the catcher》。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多次在国际大赛中过关斩将呢?陈旸表示,除了自己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富有创意的构想外,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合作团队及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
陈旸这样说:“一个好的设计并不是一个人主观的想法就可以解决,要最大化的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就需要包容性设计”。做到这些,需要发挥团队每个人的优势,才能使得最后呈现的作品最优化。一个作品需要经历从概念草图、最终方案、建模、渲染、最终排版5个过程。尽管作品创作繁多冗杂,但有一个有价值的创作灵感,加上良好的合作团队,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学院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把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大力支持员工参加各级各类创新比赛。
据工业设计系主任何灿群教授介绍,工业设计专业成立十年来,一直把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实践的重中之重:在教学方案的制订上,专门开设了《竞赛专题设计》、《产品专题设计》以及《设计与创新实践》等多门设计实践类课程,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激励员工参加各类设计竞赛以及创新实践项目。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员工近几年在全国老员工工业设计大赛、全国老员工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老员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多项国家级奖项中获奖200余项,并获得老员工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省级以上项目20余项。此前,2006级工业设计员工宋迪颖的设计作品“醒目药瓶”(Medicine Bottle with Magnifier)曾获2011年“红点设计概念奖”。陈旸同学就是在这种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下,凭着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创新思维和优异的成绩,今年被浙江大学免试录取攻读硕士研究生。